(詳細方法和技巧,請看我的新書《醫生媽媽的升學心法,帶孩子直通理想小學》!)
有些家長會煩惱:「孩子(尤其是男孩子)天性活潑,常常都坐不住;無論在家裏、學校、還是外出用餐,屁股從來都不肯貼著椅子超過一分鐘,總是要跑來跑去!」
這樣性格的孩子,究竟能否適應傳統小學的生活呢?
事實上,好動還是好靜,主要看先天性格,其次是後天培養。先天性格難以改變;但後天培養,卻是父母趁著孩子幼年時可以做的事。
好靜、專注的父母,比較容易養出專注力強的孩子。家庭活動很多時候都是靜態的,例如閱讀、看展覽、欣賞電影;即使是運動,也可能是比較少人做的運動,如游泳、跑步、一對一的網球等。家中環境會寧靜,少噪音,少幹擾;因為父母自己本身很難容忍太多幹擾。
而外向的父母,通常會養出活潑好動、習慣社交的孩子。無論是假日吃飯、外出玩耍、做運動,都要節目精彩,刺激不斷,經常呼朋引伴,喧鬧不停,去什麼地方都是要一大群一大群人的。運動,也要挑人多的,或者充滿新鮮感和刺激性,如平衡賽艇、氣埸足球之類。
如果幼兒從小就習慣四週圍紛紛攘攘、人來人往,又或者有著不停的環境轉換和刺激,就較難培養到安靜專注的心情。即使孩子本身先天是內向的性格,也會被喧鬧不休的環境弄得難以集中精神。
我自己是一個超級內向的人,向來興趣都是靜態的;大多新的人和事物,反而令我不安。所以約朋友聚會或者外出用餐,都會盡量把人數和環境控制在一定範圍之內。故此,兩個女兒從小習慣靜態活動,要專注閱讀或坐定定是沒有問題的。
但也有人覺得我這樣做不好。
我有個朋友生了四個孩子。她自己本身是超級好動活躍、精力旺盛、完全坐不住停不下的性格,幾乎每個週末都要帶著孩子、丈夫、傭人外出旅行。即使平日下課後,也要四出上興趣班、找朋友、去主題公園、開大型派對,總之不能待在家中。
當她聽到我家的女兒非常缺乏旅遊經驗、沒有太多群體活動、對陌生環境適應緩慢時,不禁驚嘆:「怪不得你兩個女兒這麼肯閱讀啦,原來根本沒有其他玩樂活動!」
對她來說,經常待在家中,是匪夷所思、無法忍耐的。而對我來說,經常要外出見人、四處奔跑,也是同樣的匪夷所思。
你是什麼性格的父母呢?