上一篇提及我去欣賞歌劇《魔笛》,有讀者問我故事中的角色象徵。最近我在研讀榮格心理學以及其派系對西方童話的研究,趁這機會分享一下。

《魔笛》擁有所有西方童話的情節,包括為拯救公主而歷險的男主角、像「巫婆」般的夜后、像「國王」般的智者,以及充滿小缺點的搞笑配角。

我們小時候看的《格林童話》,情節脫離現實,也沒有什麼教育意義。然而這些好像沒有營養的童話,卻流傳了幾百年,還得到了世界各地的認同和熱愛,究竟「童話」有什麼吸引力呢?

根據榮格心理學解釋,童話中王子追尋的公主並非一個真實的女性,而是他的Anima、即男性心靈中的女性特質。同樣,公主逃離自己原本國家、歷盡艱險找到的白馬王子,其實也不是別人,而是她的Animus — 女性內心無意識的男人性格。

故事中幫助或戲弄主角的動物、矮人、騙子等,其實是主角的「陰影」、是隱藏的另一面的性格,在要緊關頭時突然出現,為主角帶來新發展。

惡毒後母、巫婆,跟「神仙教母」一樣,都是象徵人性中的母性,既像大地般具有養育、包容一切的機能,但也有過度保護、控制、復仇的負面特質。童話裡的女主角必須打敗巫婆,象徵要從心理上擺脫母親的控制和影響,才能夠從女孩成長為堅強成熟的女性。

而童話裏的國王,經常強迫兒子或準女婿去進行一些「不可能任務」,例如尋找金鳥、屠龍、搶公主等;而男主角經常被這些任務逼入絕境。國王象徵人性中的父性,以秩序來貫徹權威;而負面特質就是過於嚴厲苛刻,扼殺情感。故此,男主角必須完成挑戰、成為英雄,並在心理上打敗父親,繼而取替國王的位置。

由此可見,童話裏的所有角色,其實都是主角自己一人。他/她必須在成長路上擺脫母親的控制、父親的壓迫;他/她要讓外在意識與潛意識結合,讓「自我」和「自性」達到平衡。他/她所經歷的重重困境,其實是我們每一個人「自我實現的過程」。童話引起人共鳴,這就是它能夠流傳後世的原因。

我想到「樊登讀書會」談過《西遊記》。他說,唐僧、孫悟空、豬八戒、沙僧、白龍馬,其實都是唐僧自己一人的多面性格。取西經,不能一個筋鬥雲就飛過去,必須經歷九九八十一難,從挫折中學會接納、反省,從低谷站起重新出發。整部《西遊記》,就是一個人自我修練的過程;這與格林童話的英雄公主故事,異曲同工,殊途同歸!

相關文章
作家•許嫣•醫生