在我面前桌上,是大大小小五十多個藥瓶,裝著不同形狀七彩顏色的藥丸。
這個死因裁判庭個案,是個76歲老翁。他突然昏迷入院,電腦掃描顯示腦出血,血液INR指數超過10(正常是低於1),表示血液失去凝固能力,令腦部流血不止死亡。
老翁除了高血壓外就沒有其他特別病歷。INR升至如此水平,最有可能是服用了過量的抗凝血藥(Warfarin,俗稱薄血藥)。他妻子說,二十年前醫生曾驗出老翁心律不正,好像處方過薄血藥;可是之後老翁沒有覆診,二十年前的醫療紀錄也難以翻查。
主診醫生擔心涉及錯服藥物的不自然死亡,於是把個案轉介死因庭,建議進行驗屍解剖。
當死者妻子把他生前服用的藥物交給我時,我真的看傻了眼:單是血壓藥已經有五款,胃藥四款,止痛藥、降尿酸藥、降血脂藥各三款;維他命起碼有十幾種,成份大多互相重複;還有幾盒中成藥、抗敏感藥、化痰藥、安眠藥等。最恐怖的,是有十多瓶藥完全沒有標籤!這些藥物,有些來自政府門診,有些購自街上藥房,有些由私家醫生處方。生產和過期日子欠奉,份量也不清楚。
我馬上把這堆亂七八糟的藥物、以及死者剛入院時抽取的血液和尿液樣本,一併拿去化驗。得出結果是,死者血裡果然含有薄血藥成份;而其中一個標籤著「胃藥」的藥瓶,內裡的藥丸竟全都是薄血藥!
衛生署調查了寫在藥瓶上的私家醫生和藥房,認為他們沒有「錯誤處方藥物」的嫌疑。估計老翁錯把二十年前的薄血丸當作胃藥服用,以致腦出血死亡。
死因庭的最終裁判乃是後話。重點是,老人家多有長期病患,如高血壓、膽固醇、糖尿、尿酸、心臟病、前列腺增生等等,每天需要服用十種八種藥物不足為奇,藥物多了就容易混淆;而隨著年紀增長更可能記憶力衰退,吃多了吃少了也不知道。
作為親人的,應該多替老人家留意提醒,過期或無用的藥物要丟掉。而作為前線醫生,也要盡量為長者安排減少藥物種類,避免出現錯誤服藥的悲劇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