孩子踏入青春期,常常覺得媽媽嘮叨,整天提醒著要帶水、帶傘、多穿件外套,或者要努力讀書、練琴、坐好站好等等。

媽媽的嘮叨令孩子覺得煩厭,很多時候會表現出不滿、態度惡劣、頂嘴,甚至大發脾氣。

這時候,媽媽不會反省自己是否說多了,而是怪責孩子不懂她的好心,並發出「瓊瑤式」的哀怨:「我這麼苦心為你好,為什麼你要這樣對我?」反覆強調自己是神聖美好的,孩子是忘恩負義的。

經常看到一些文章,都會千篇一律地說「被媽媽嘮叨的人是幸福的,是代表愛。」我懷疑,寫這些文章的人,都是那些被嫌棄嘮叨的母親寫出來的毒雞湯。

媽媽的嘮叨是否愛?直覺往往最可靠。如果孩子對媽媽的嘮叨感到可愛又親切、沒有厭惡的情緒,那麼媽媽應該是懷著善意和無私的愛。

可是,倘若媽媽的嘮叨令孩子覺得辛苦、恐懼甚至抑鬱;那麽,這些嘮叨就多半是有毒的。有毒的嘮叨,會令人感到不被尊重和信任,沒有私隱與空間。

這個世上有許多父母,都喜歡向孩子「放負」、發洩情緒,或者是施展自己的控制慾,美其名是「為孩子好」,其實是為了滿足他們自己個人的要求、期望、焦慮和控制慾,而不是為了孩子的好。

不過,父母不是聖人,偶然對孩子嘮叨、發洩情緒,是可以理解的;我覺得只要意識到自己嘮叨、然後管住嘴,那就好了。但是許多父母堅持「自己永遠是對的」,不但辯駁說是「為孩子好 」,還要惡人先告狀、怪責孩子不懂孝順感激,結果讓孩子受到更大的傷害。

余華說:「低層次的家庭裡,人的腦子裝的大部分是犟,在溝通上存在雙重障礙,常常因為一句話就鬧翻天。」

人年紀越大,難免會變得嘴碎嘮叨;但是隨著年紀增長,人也應該變得更有智慧和成熟。如果真的注重親子關係,不如跳出原本的認知框框,花點心思研究學習有效的溝通方法,令孩子接受和理解之餘,還樹立良好的榜樣。

相關文章
作家•許嫣•醫生