孩子上到中學,如果放學後不立刻回家,又不回覆你的手機訊息,你會怎樣?

我知道有些家庭,孩子一回到家門,就會被劈頭劈臉地惡罵:「你究竟到哪兒去了?為什麼不告訴我們、又不聽電話?你不知道我和爸爸擔心你嗎?我們一直在想,你是不是給壞人拐去了,還是遇到什麼交通意外?你完全沒有顧及父母的感受,是一個自私的人,一點責任感也沒有。」

這些情緒勒索,不會重複在我女兒身上。

大女兒初上中一。有天打風,為免她等不到小巴,便安排了司機接放學。可是司機怎樣打電話都找不到女兒,後來我們才發覺她把手機遺留在家裏。天氣非常惡劣,四處交通擠塞,我心急如焚,一直擔驚受怕;到黃昏她獨自回到家裏,我才放下心頭大石。

女兒很冷靜地告訴我,因為下雨天上室內體育課,放學時她的書包被鎖在某課室裏,要找校工幫忙開鎖。然後她才發覺自己沒帶手機,所以就自己乘坐小巴回家了。

她之所以可以心平氣和地向我解釋,是因為我從一開始就和顏悅色、沒有半點責怪的意思;而我之所以沒有責怪她,是因為我了解自己女兒的性格,她並非故意要讓媽媽擔心,而是她年紀太小,根本不知道應該問人借電話通知我一聲。純粹是年輕無知,卻不是自我中心。我不會因為我自己驚慌擔心,就把脾氣發洩在她身上。

於是我溫柔地提醒:「下次打風如果你沒有帶電話,可以問學校借電話,告訴我一聲,讓我放心。」當然,我也表示理解她的情況,放學時書包被鎖在課室內一定很著急,當務之急是先把書包弄出來。當拿到書包時鬆一口氣,早已經忘記要打電話找媽媽了,見到小巴就跳上去回家。

青少年表面上好像成長得很快,事實上有許多簡單的東西還未學懂,需要家長冷靜地一步步指引。可是,有些家長「還未脫離自己的青春期」,一切以自己感受和情緒為先;當孩子不配合、不聽話、不像他預期行動的時候,就會將擔心、憤怒、悲傷情緒全部發洩出來。當青少年最需要大人引導的時候,家長卻做出與理性相反的行徑,令他們百上加斤。

相關文章
作家•許嫣•醫生