淋巴結(lymph node)這回事,對其他醫生來說,不過是免疫系統的一部份,發炎時會腫脹,癌病時會擴散。但淋巴結是什麼樣子,許多醫生都未親眼見過。

即使是外科醫生,做割除癌腫手術時會同時切除淋巴,卻很少會能夠分辨出來。例如做乳房切除手術時,他們會同時切除腋下位置的脂肪,內裡雖然包含了大量淋巴結,但一般都極微細的、棕黃色、軟綿綿,跟脂肪肥膏混在一起,肉眼難以察覺。

可是對於我們病理科醫生,淋巴結卻是實實在在的。我們需要抽出所有淋巴結,逐一在顯微鏡下檢查,研究有多少顆受到癌病影響,從而確定癌症發展至第幾期,判斷需要哪些術後治療。

泡浸在福爾馬林消毒過夜後,肥膏仍是肥膏,淋巴結卻變成了較為結實的顆粒;一般來說,大的約1至2厘米,小的少於1毫米。

面對著這堆肥膏,病理科醫生會用利刀拿出每一粒淋巴結,大部份都要靠雙手去摸索、搓揉、感覺。縱使隔著兩層手套,我們跟淋巴長時間「親密接觸」,可說是最了解淋巴的專科醫生。

淋巴結的數目,視乎病者情況和切除位置而定。有時候淋巴結數目不多,病理報告上寫著:「共抽出10顆淋巴結,當中1顆受到癌症擴散,擴散面積有5毫米。」

外科醫生打電話來說:「要判定乳癌期別,淋巴結數目規定要在12粒以上,叫你的化驗室技術員再多找幾粒吧!」他們不知道找淋巴結的是我們病理科醫生,而非技術員。

「你就是切得這麼多,再找不到更多了。」我回答說。

「沒有可能的,我已經切除許多肥膏,怎會只得10粒?」一般外科醫生都對自己的手術充滿自信。

「你不相信,就自己來搓搓看。」我對自己找淋巴結的經驗也很有信心。

結果外科醫生親自來到化驗室,當然找不到更多淋巴結,唯有投降,接受他只切除了10顆的現實。

我們知道淋巴結的情況,對患癌病者的治療和病情預測,影響極大,因此每次檢查化驗淋巴結都不遺餘力,絕對不會偷工減料。

有次同事在腸癌切除手術標本中,找到共186粒淋巴結。外科醫生看報告後嚇了一跳,問:「是輸入錯誤吧?是不是18粒呀?」

要在標本中找出186粒淋巴結,至少要45分鐘吧;製成玻璃片後在顯微鏡下逐粒仔細檢查有否癌細胞侵蝕,還不知要花多少個小時呢。為了病人福祉,真的是「粒粒皆辛苦」啊!

相關文章
作家•許嫣•醫生