在病理部,我負責處理乳腺科病症,除了覆核部門為乳腺病人發出的報告之外,還需定期跟乳腺科外科醫生及放射性治療科醫生開會,就如何處理特殊乳科病症或跟進個別病人,進行討論和交流。
每兩星期一次的乳腺科會議,有些同事粗俗一點,戲稱開「波會」。
其他醫生則負責不同會議,包括跟婦產科醫生開的「女人會」,跟進子宮抹片細胞和子宮活驗報告出現差異的個案,看看該否替她們安排手術。還有跟腎科醫生開的「腎會」,解釋腎臟活檢組織的病理報告,以決定往後用藥和洗腎方案。
有些醫院還會開「神經會」(跟神經內科或腦外科醫生討論病況)、「皮膚會」、「肝膽會」等等。
病理科醫生不會直接接觸到病人,對他們的病徵所知不多;而臨床醫生最清楚病人情況,卻常需要我們解釋病理發現和症狀的相互關係。綜合臨床、影象和病理研究,便可以對病情有最清晰的了解,從而訂出合適的治療程序。
至於我們病理科內部,自然少不了每月一次的「驗屍會」,一起討論該月所有做了解剖的死因庭個案,確保每個死者有明確合理的死因。
有時病理部遇上奇難雜症、不知如何診斷時,就會邀請所有病理科醫生,一同在顯微鏡下觀看細胞組織。大家都給予意見,在互相交流下得出結論,我們稱之為「拍板會」。
聽說某大醫院外科部,每星期一次,所有外科醫生早上七時正齊集會議室,把每個結果不理想、或程序出現問題的手術個案,逐個公開討論。負責的醫生登時成為眾矢之的,不停被質詢和批評,不留半點情臉,大家暗稱此會議為「鞭屍會」。
不過,無論是「波會」、「拍板會」甚至「鞭屍會」,都是學術交流、增進知識的平台;年輕醫生更能從前輩的討論和分析中,學到更多治療病人的實用知識,得益不淺。比較起其他行業的例會或行政會議,可算是很有意義。
「腸胃會」則是例外。當我們醫生說:「是時候來個GI round了(腸胃科巡房)」,其實意思指一齊去吃午飯或下午茶,祭祭五臟廟而已。